美籍专家携国际语言教育学院 英语教研团队共探过程性评价改革 ——用“语言自然学习法”考核让考试“活”起来
美籍专家携国际语言教育学院
英语教研团队共探过程性评价改革
——用“语言自然学习法”考核让考试“活”起来
2025 年 4 月 17 日,一场以 “如何让考试更贴近学生实际” 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在国际语言教育学院会议室热烈举行。Hossain Mohammad Monir 作为我院新入职的美籍教师,与其他英语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关于月考形式创新的研讨,为语言考核带来了新的思路。
“考试不是学习的终点,而是成长的‘指南针’。” 教研室主任张璘率先表达观点。她提出“情景化模块考核”新思路:将月考分为“日常沟通 + 专业应用”双赛道。英语教育学院三级学院院长王玮聚焦“多元化评价方案”和老师们进行了探讨。她强调,多元考核模式既要考察学生语言应用能力,同时也要学生培养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。
而作为语言教学领域的积极探索者,Hossain Monir 教授分享了他对我校“语言自然学校法”与多元考核相结合的独到见解:“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的工具,绝非机械背诵的对象。” 他建议老师们可以引入生活化场景模拟考核。如 “国际超市购物”、“中国文化口播介绍” 等真实场景,全面考察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口语表达与应变能力,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Hossain Monir 教授目前在我院承担视听说课程,对“外语+生活”培养模式有着深刻理解。他反复强调:“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。河北外国语学院孙建忠校长的‘语言自然学习法’,不仅注重学生要能说外语,更注重在各种生活场景中自如地用外语交流。” 这一理念一直贯穿于他的教学实践之中。
同时,他结合自身教学经历,分享了在视听说课堂上的一些发现:“学生们在参与模拟对话和小组讨论时,口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营造轻松、真实的学习环境对于语言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。”
在这场集体研讨中,与会教师就月考改革达成多项共识,包括在考试中增加口语实践环节、将理论知识与实用场景结合等。这些共识将为后续的教学和考核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。